影视娱乐资讯>>资讯>>内容

抗战剧中有哪些常见的历史错误?

日期:2025-05-03 02:58:41    标签:  

国产抗战剧的问题多到五花八门,小到服装道具,大到情节内容,那错误出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比如常常被人诟病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情节,几乎是在挑战观众们的智商下线。 不过,抗战剧中的历史错误倒没有太过凸显,主要是国内观众大多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对抗战史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抗战剧编的再离谱也有一个大致的历史走向,主要情节上不会出现背离事实的问题。 当然,抗战剧主线走对了并不代表其不会出现其他的历史问题。今天,笔者就总结一下目前国内抗战剧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历史错误。 战场上的女军官 绝大部分抗战剧中都少不了女性人物的出现,而且很多女性还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出现女性角色无可厚非,可问题是为什么导演们非得把他们安排成女军官上战场呢?难道非得让女人们出现在战斗一线才能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这一主旨吗? 女性因为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本身就不适合战场作战,在战场谁强谁就活下去的概念中本身就属于先天弱势,更别说和男人一样打鬼子了。 以旧日本军队为例,当时女性的地位相当低下,进入军队后要么去了医院救死扶伤,要么自愿成为慰安妇,几乎没有第三条路可选。即使是在战略情报方面起到重大作用的著名间谍川岛芳子,也仅仅获得了少佐军衔而已,同时还成为了旧日军女性中最高军衔获得者。 八路军和新四军方面,女性也往往承担通信、卫生、宣传、后勤等方面的任务,只不过由于其所处战场条件可能会参加战斗,但更多情况下是无奈之举,并非抗战剧中的主动参与作战。 国军更是如此,在战斗一线几乎看不到任何女性的身影,更别说是一名女军官了。 即使在现代,全世界各国军队中女性军人仍主要以通信、卫生等后勤技术类兵种为主,非必要情况下不会直接投入作战。 由此可见,抗战剧中女性军官这个角色多么不靠谱。

无处不在的狙击手 抗战剧《我的兄弟叫顺溜》首先将狙击作战这个概念穿越到了抗战之中,大火之后一大批跟风剧都玩起了狙击步枪,甚至达到了“无狙击不抗战”的地步,影响极大。可实际上,抗战剧中的狙击手和真正的抗战史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低下,不管是国军还是八路军新四军,他们都无法生产专门用于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即使拥有狙击步枪,要么从国外进口要么从来自于缴获,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公开资料证明国军、八路军、新四军获得过数量不菲的狙击步枪,并用于战场作战。从现有资料来看,在当年的中国战场上也几乎找不到任何有记录的狙击作战,就连一把真正的狙击步枪都相当罕见,更别说什么所谓的狙击手对决。

八路军缴获的一把日军狙击步枪甚至能“惊动”多位高级指挥员到场参观,由此可知其罕见程度 而日军方面,由于其在战场上一直处于有利态势,再加上日军步兵射击水平高超,基本没有动用狙击步枪的必要。在战后编纂的出版的日军战史中,也没有见到过其在中国战场上使用狙击步枪的回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抗战剧中出现狙击手其实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无往不胜的特种作战 其实特种作战这个毛病见于中外绝大多数的影片,往往是一个或者一队特种兵依靠手里的轻武器-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把敌人都打死了,然后影片结束,谢谢观看(ω) 不少抗战剧中也出现了所谓的“特种部队”,看起来似乎能吊打一切,杀敌如斩瓜切菜切菜一般。可惜,这些仅仅是演绎,基本上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般,看起来爽而已。 特种部队最早出现在二战,当时由英美等国从作战部队中挑选精锐官兵组成小规模突击分队,用于敌后突袭。当时的特种部队主要用来对进行袭扰、破坏,或进行暗杀绑架行动。随着几次成功的战例,让英美等国认识到专门组建特种部队的重要性,此后才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专业训练,用于执行特殊作战。比如大名鼎鼎的英国SAS—第22特别空勤团,是最早成立的特种部队。 抗战时期日本和中国基本没有所谓“特种部队”的这一概念,所谓特种作战就更加子虚乌有了。只有日军为突袭八路军总部而成立的“益子挺进队”具备了部分特种作战的概念,但这支部队也仅仅是临时抽调,也没有进行过专业训练,武器也并不特殊,扫荡结束后也就解散了。 八路军虽没有“特种部队”,但其在华北平原上组建了一支支更加特殊的队伍——“武装工作队”。

《亮剑》中的山本特工队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代表 经常出现的白刃战 不少抗战剧中国军/共军的最终战斗都是由白刃战结束,看起来似乎符合历史。可惜,事实往往很残酷,历史上在白刃作战中,占据优势的大部分是日军。 在抗战前期,日军专门进行过拼刺训练,步兵操典里甚至明确要求以白刃战结束战斗。其战技水平相当之高,加之日军常年训练,身体相当强壮,因此在白刃战中经常处于上风。在很多老战士的回忆中,抗战初期经常出现的场景是几个人对拼一个日军,最终还要付出多人的伤亡才能获胜。 反观我军,当吃饱饭都是奢望的时候,还有力气拼刺刀?即使是赫赫有名的大刀队,在白刃对战日军时,也仅仅依靠夜袭惨胜。抗战剧中的白刃战看起来很爽,但也仅剩“爽”了。。。

旧日军《剑术教范》中步枪刺杀训练示例 “丰富”的武器装备 在抗战剧中,无论是国军还是共军,不管是游击队还是正规军,人手一支步枪是常态,轻重机枪迫击炮也并非罕见,弹药短缺从来没有,打起仗来稀里哗啦。 可在历史中,不管是国军还是共军,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武器弹药不足。国军方面在枪械方面相对充足一些,但中大口径火炮等重武器短缺,在正面战场上难以抵挡日军的进攻,常常在付出重大伤亡后被迫后撤。**领导下的八路军,由于物资非常匮乏,很多战士在作战时也仅仅只有领到3、5发子弹而已,打完就需要和敌人拼刺刀,因此得了个”三枪八路“的称号。 根据资料显示,1937年八路军参加抗战时,4万人的部队仅有步枪10000余支,平均每支枪30发子弹。到1940年时,八路军发展到40万人,步枪则仅有90000余支枪,平均每支枪仅有不到20发子弹。 总得来说,现在的大部分抗战剧基本上都没有正确描述过国/共双方部队的武器装备状况。

当年八路军自制的手榴弹 不该出现的迫击炮 现在看到抗战剧,每当日本人使用迫击炮轰击阵地时,笔者都要感慨半天,为何?诶。。。 迫击炮这东西在抗战中使用确实相当普遍,但是它实际仅仅出现在我军的战斗序列之中。而日军装备的迫击炮其实并不常见。 在侵华日军的装备序列中,并没有迫击炮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掷弹筒和92式步兵炮。当时日军中队以下,装备有大量的掷弹筒作为步兵小队、中队的主要支援火力,而中队以上的大队则装备92式步兵炮用于前线火力支援。这两者相互衔接,取代了迫击炮,满足了日军的实际作战需求。 所以说,要想看抗战剧到底拍的认不认真,看看日本人有没有迫击炮就行了。

日军掷弹筒发射教学

92式步兵炮 以上,是目前抗战剧中常见的历史错误。当然,笔者只将其中一些较为明显的错误展示了一番,更多更加隐蔽的问题也欢迎大家一起发掘。

相关花絮

儋州在线剧情网致力于提供最新电视剧剧情介绍 、电视剧分集剧情明星个人资料 Copyright @2008-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儋州在线剧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9294号-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