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使得星巴克等企业陷入到“麻烦”之中。
事情起源于美国加州的一家法院裁决,星巴克、绿山咖啡等90家咖啡企业,必须在门店内明确贴上警示标签,提醒消费者咖啡中可能含有致癌成分丙烯酰胺。洛杉矶高级法院的法官 Elihu Berle 下判决的理由是包括星巴克在内的咖啡公司只提供了咖啡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证据,却没能成功证明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对癌症的影响较弱。
消息公布后,星巴克股价曾下跌1.7%,随后又出现反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星巴克表示,始终坚持为顾客提供高品质及安全可靠的食品与饮料。关于该项在美国加州的法律诉讼,可以参考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相关公告。《中国经营报》记者多次致电星巴克中国公共关系相关负责人,不过对方并未明确答复,只是表示“不好意思,在开会”。
遭遇“致癌”风波
事实上,关于咖啡中致癌物的争论早在八年前就开始了。
一个名为毒性物质教育研究理事会(The Council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oxics)小型非营利组织, 起诉90家公司(主要为咖啡零售商),指他们违反加州65号法案——没有警告消费者咖啡产品含有可能致癌的化学物丙烯酰胺(acrylamide)。
这场起诉持续了八年,直到3月28日,加州法庭最终宣布,星巴克等企业败诉,在4月10日前可以提出申诉。“原告提供了咖啡可能增加健康风险的证据,与此同时,流行病学专家则证实这二者之间并无关联,”法官Elihu Berle说,“但被告却没能提供咖啡对健康无害的有效证据。”
这场裁决很大程度上只是基于消费者知情权的加州65号判决(Prop. 65,全称为The Safe Drinking Water and Toxic Enforcement Act)的胜利,该判决在1986年生效,内容包括:消费者有权知道日常消费品中有害化学物的含量,在什么食物中可能摄入这些;品牌也应该合理在食品包装上标注出问题。但综合目前的各项研究,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对健康的风险是不足为虑的。
消息公布之后,事件真正在国内发酵是来自于一个叫做“澳洲 Mirror”的公众号,该公号用比较强烈的语气,传递了几个“惊悚”的消息,包括“你喝的星巴克咖啡有强致癌物,非常可怕!星巴克隐瞒了 8 年的黑幕,终于被揭露了!它要完蛋啦!”在这之后,在朋友圈和微博已经随处可见“星巴克咖啡含丙烯酰胺致癌”的标题了。很快,该公号被指造谣。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陈雁表示,“咖啡里的丙烯酰胺是在烘烤的过程中产生的。实际上,很多碳水化合物类的加工食品,比如油炸薯片、烤土豆、饼干、蛋糕,经过120度以上加工后,都会有不同含量的丙烯酰胺。丙烯酰胺远远不止限于咖啡里,而是广泛存在于各种含淀粉的烘烤食物里;这也不是什么新发现,人们知道丙烯酰胺会在这些食物里出现已经快20年了。”
华东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刘少伟表示,其实这是“美拉德反应”,高温下,食物中氨基酸和糖类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丰富的香味和诱人颜色外,同时也会产生少量丙烯酰胺。美国癌症学会(ACS)也曾指出,只要一个食物里有淀粉,有氨基酸,经过了高温烹饪,那就会产生微量丙烯酰胺。
科信食品安全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目前人们主要摄入丙烯酰胺的来源不是咖啡,咖啡的摄入量相较来说少太多了。”
“此外,针对丙烯酰胺的毒性,目前尚没有在人体身上做过试验,只在动物上做过试验。而从动物到人的致癌可能,可能没办法直接做迁移,所以这个认定是复杂的,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有可能性致癌。”刘少伟说。
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评估丙烯酰胺的致癌性,考虑到其在一些动物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评定为“可能令人类致癌物”(第2A组),现在还没有足够临床实验证明其直接导致人类癌症的证据。
事件之后星巴克股价曾下跌 1.7%,不过随后又反弹了。星巴克中国在回应媒体时表示,星巴克始终坚持为顾客提供高品质及安全可靠的食品与饮料,并致力于让顾客感受优质的星巴克体验。此外,星巴克还引述了美国全国咖啡协会(National Coffee Association)的声明。这份声明中提到:“美国政府颁布的膳食指南中提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声明还引用了全国咖啡协会主席 William Murray 的话,“这起诉讼根本就是对加州 65 号法案的嘲讽,它对提高公众健康毫无益处。”
2016年,世卫组织的癌症研究部门把咖啡从“可能致癌物”的清单中移除。
会否影响在华计划?
目前,中国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外资品牌最为看好的市场,星巴克同样也已经对中国市场作出了重大押注。就在前不久举行的星巴克一年一度的投资人大会上,星巴克 CEO Kevin Johnson 宣布未来十年,星巴克策略将围绕数字化投入、在中国市场的继续扩展,以及发展高端臻选线。
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星巴克中国区门店从 800 家增加到 3200 家,覆盖了中国130多个城市开。这相当于每 15 小时就要开一家咖啡店。消息还显示,预计到2020年星巴克在华门店将突破5000家。
这种押注正在取得成果,星巴克约 14%的销售额都来自于中国市场。中国已成为星巴克发展速度最快、最大的海外市场,该公司2018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业绩增长强劲,同店销售上涨6%,净收入上涨30%。在今年3月召开的星巴克投资者大会上传达出一些不错的消息,在加速开店的同时,星巴克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在过去一年一直保持在约6%~8%的增长,这意味着那些开业一年以上的店铺的销售额在增长。可见,星巴克并不只依靠开新店来拉动销售额。
去年,星巴克支付了14亿美元,将华东区与统一的合资公司中余下50%的股权收回,交易完成后,星巴克取得在江浙沪共约1400家门店的100%所有权。收回控制权门店全部采取直营的方式,被认为是星巴克中长期的计划。
“随着门店的扩张和在中国三四线城市的下沉,星巴克想要掌握自主权和决断权。但是,随着一二线城市饱和,三四线城市可能还不足以支撑星巴克的扩张,在这些不熟悉的市场,门店选址、租金、门店租金以及人工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自己操作,星巴克可能因此受限。”快消行业专家路胜贞指出。
近年来,星巴克遭遇的各种风波并不少。在食品安全方面,去年7月,根据英国媒体BBC对英国市场上三家咖啡连锁店抽样调查发现,星巴克的冰块含多种细菌,包括来自粪便的细菌。其中,星巴克的10个样本中有3个被检查出了粪大肠菌群。
此外,2016年星巴克还遭遇了不少麻烦。在2016年3月,在美国,星巴克被两名美国加州的顾客起诉,他们认为星巴克在制作拿铁中至少偷工减料了25% 的咖啡,没有达到它在菜单上注明的额定配额。
同样在2016年,星巴克在中国遭遇了“中杯事件”。一个名为林国童的消费者在《致星巴克中国CEO王静瑛公开信》中提到,长达六年,星巴克的店员总是对自己的杯型选择提出异议,随后引发不少网友跟帖对星巴克进行吐槽以表示不满。
对于在华迅速扩张的星巴克而言,如何更好地抵御风险可能成为了需要谨慎思考的问题。路胜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事件可能还要看后期的舆论走向,如果有权威部门给予权威的说法,比如只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对人体危害严重,那就说明星巴克需要对某些工艺进行改进。”
曾在统一任职的浙江几粒营销副总裁谭迅认为,星巴克多年以来其实遭遇了多次类似的质量安全事件,质疑风波对企业的伤害是肯定的。但是欣喜的是,此次事件中看到星巴克铁粉出面澄清反对谣言,这时候星巴克的公关应对犹为重要。
“为了抵御相关政策稳定与否的问题,星巴克可以参考麦当劳的方式,即通过引入中资合作伙伴等方式。”谭迅说。此外,前不久,星巴克早已在中国云南布局咖啡原产地采购,这也被认为是抵御相关政策风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