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蓝箭CEO张昌武:我们想成为类似SpaceX的企业

2018-05-12 12:00
【编者按】科技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科学家说》,专访全球顶尖科学家,洞见趋势,分享智慧。今天推出《科学家说》第34期,专访国内民营火箭研发制造企业蓝箭CEO张昌武。

专访蓝箭CEO张昌武:我们想成为类似SpaceX企业

出品|科学家说栏目组(微信公号ID:WYKXR163)

作者|科技 崔玉贤

当马斯克SpaceX在今年年初推出自阿波罗时代以来最强大的飞船——猎鹰重型火箭时,国内民营火箭研发制造企业蓝箭CEO张昌武提醒道,一方面,SpaceX引爆了全球对商业航天的关注,是对全球商业航天的强刺激;另一方面,对中国商业航天来说是个反思和借鉴的信号,仅仅12年时间一家纯商业的企业就能取得这样瞩目的成就。

作为世界上第三家(另外两家是SpaceX和Blue Origin)拥有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技术的火箭制造——蓝箭,也已经加快了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推力室试车,如果2019年成功进行将有可能是世界上拥有最大规模的液氧甲烷发动机的商业企业。

而且,蓝箭的运载火箭智能制造基地也在今年上半年投入运营,并且进行了数字化、智能化、通用化管理和改造。

张昌武将自己公司的快速发展归功于我国商业航天的大环境。张昌武表示从2015年商业航天破冰启航,我国商业航天力量得到了迅猛发展。首先从体制上国家政策方面给指明了方向,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到航天卫星发射领域;其次,商业航天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尤其是卫星研制和卫星运营层面的企业,已经有了几十家企业;第三,在资本层面上有包括央企的一些企业都参与进行,成立了跟过新的机构。

因此,2018年中国的商业航天将迎来春天。

对于身处产业链的蓝箭来说,火箭研发制造赛道上的参赛者其实并不多,因为这个赛道技术门槛很高。张昌武表示,液氧甲烷是蓝箭的技术核心,是自主可控的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Space X还有Blue Origin等有正在研制的液氧甲烷的发动机。蓝箭算是世界上第三家商业企业掌握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研制技术。

因此,蓝箭既输出液态的发动机系统,又输出运载火箭。

谈到未来的公司愿景,张昌武用了非常简单的一句话:要成为类似Space X或者波音这样世界一流的商业航天企业。

以下为科技对蓝箭CEO张昌武的部分采访记录:

中国商业航天迎来最好时代

科技:蓝箭成立的时候是2015年,那时候正好是所谓的商业航天破冰之年,我看大家都是这样说的。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您感觉我国现在商业航天有了哪些变化和发展?

张昌武:这两年领域的变化是很大的,这个变化很大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从国家政策的层面,相关的主管机构陆续给这个行业指明了一些方向。像2016年的12月27日,国防科工局,中国航天局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了在这个领域国家政策的导向,就是鼓励国内各类资本参与到航天、卫星发射领域里面来,这个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进展。

另外一个标志,就是这个行业里面这两年的参与者其实越来越多,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从事运载火箭研制的企业,我们这个赛道可能企业还略少一些,在卫星研制以及卫星运营层面,现在已经有几十家企业在国内开展各种各样的面向卫星制造,卫星应用的这样一个创业。

再加上原来的很多优势的,非常成熟的企业内的单位,现在或者是转型,或者是加入了在商业航天这个领域的布局,我觉得这些都是在这两年发生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的一个体现,就是参与者越来越多。

包括资本层面的,也包括研发产品模式层面的。因为资本层面很多包括央企,现在在商业航天,火箭或者卫星领域都有布局,从原来的体制内的航天研制单位来讲,也都成立了很多新的机构,或者是公司、平台,来去布局商业航天。

科技:2015年的时候说是破冰,2018年是春天。您处在这个行业,能感受到这个春天的到来吗,到底这个春天是一个怎样的情景,才让大家说它是一个春天呢?

张昌武:现在是我们国内商业航天,包括我们商业火箭最好的一个时代。其实我非常认同刚才的这个说法,我觉得2015年的时候,这个行业还处于一个萌芽状态,但是经过了这两年的发展,不管是从政策的明朗程度,包括这个行业参与者的数量,包括我们实际到达的这样一个产品阶段,再包括整个全球商业卫星,商业发射市场的迅猛增长,都奠定了从2018年开始往后的一个高速迅猛发展的这样一个趋势。

科技:是有一些什么数据支撑吗?

张昌武:现在已经公开的,以地轨卫星星座为例,到2020年总共有超过6000颗的卫星,地轨星座建设的卫星需要被发射,当然其中里面有接近50%是美国的卫星,这部分可能还大部分将来还会停留在美国去发射,美国去运营的这样一个阶段。但是剩下的这些都是我们将来商业航天,不管是做商业卫星制造的,还是商业发射的企业,可以去触及的一个市场,而整个市场的规模也超过了100亿美金,我觉得这些都是目前已经可以伸手去捕捉,伸手去够得到的这样一个市场机遇。

与国外相比我国商业航天差距进一步扩大

科技:中国的商业航天跟国外到底差距在哪儿?

张昌武:其实从我们中国目前的商业航天跟世界商业航天来比,我们算走得比较快的一个国家。这个一方面依托于我们国家航天的基础是非常扎实的,是我们非常独立自主的,从我们国内的人才,到我们的工业体系,航天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但是差距,我觉得有两方面,一个就是我们看待火箭领域的一个差距,我觉得这个差距是目前处于加大的一个过程。欧美走在前面,尤其是以美国。我觉得这个是开放带来的,或者说一个导向带来的。美国在从2010年以后,一直到今年,它颁布它新的太空战略,其实一直在有意识的增强他们的民间力量参与航天建设,包括商业发射领域的这样一种,一直在有这样一种导向,也直接催生了一大批新生代的美国的商业发射企业,包括SpaceX以及在美国本土和美国布局在海外的这些中小型的商业火箭企业。

这样一个能力建设其实有国家的一个大的推手和导向在后面,它也直接导致了在过去的十年里面,我们跟美国的商业发射能力比起来,或者包括整个发射能力,不止商业发射能力比起来,我们的差距其实是在进一步的扩大。

但是我觉得我们国内的商业航天力量其实走得还是挺快的,尤其是在商业卫星,商业卫星运营领域,依托于一个很好的基础,这两年也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不管是火箭还是卫星,仍然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能够更加开放,更加的让我们国内的商业企业能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同一个赛道上,跟国际上的其他企业去竞争,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技术上本身我们不输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这种航天企业,但是在制度保障上,在开放程度上,在行业准入和行业的规范上,怎么样能够尽快的达到一个让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的这样一个状态,这个是我们国内不管从我们监管单位,还是从行业的参与者,都要去考虑的一个问题。

科技:我今天看到一个新闻,说美国现在进行了一个比赛,说是国防局要求这些火箭公司进行比赛,要求火箭发射的准备时间从几年变成几天,这个是有可能的吗?

张昌武:这个是非常有可能的。我觉得现在整个人类进入太空的这种技术,包括能力,都是在日新月异的,非常快速的往前变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不止有新的模式出现,也有新的技术出现。但是回过头来,都是开放来催生的一个能力的增长。

技术驱动蓝箭要成为类似SpaceX企业

科技:作为一个创业企业,蓝箭会有资金、融资方面的压力吗?

张昌武:创业企业的共同问题我们肯定也要去面对,不管是商业火箭领域的,还是其他领域,创业的过程中可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持续的需要有资金支持的一个阶段。

但是从航天这样一个特别的赛道来讲,我觉得它又是一个强技术导向的这样一个创业的赛道,在这个赛道上,其实只要能够解决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在目前的国内的整个大环境下,我们还是享受到了国内整个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一个便利。

我们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除了美国可能也就中国有这么好的环境去发展商业航天,一方面我们有人,另一方面我们有工业体系保障,另外我们还有在全世界都算比较强大的资本市场。

科技:蓝箭公司的愿景,目前有什么产品在落地?

张昌武:我们的愿景就是成为世界一流商业航天企业。类似SpaceX或者像波音这样的企业。

科技:目前有什么产品可以落地应用?

张昌武:我们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年初,液氧甲烷的发动机完成了一系列超过十次的热试车,就是点火试车的实验,对我们团队的液氧甲烷航天发动机的技术做了一个系统的测试和评估,也验证了我们的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工艺路线的可行性,以及我们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完备性。

我们已经有原型机了,在今年的下半年,我们的全尺寸的80吨级的液氧甲烷发动机也会投产下线,所以在今年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保证我们的液氧甲烷的发动机能够到一个定型的状态。

科技:我知道这个技术其实还是蛮领先的技术,不知道这个技术到底是领先对手多长时间,或者是目前在国内咱们的竞争对手都有哪些?

张昌武:液氧甲烷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又在我们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做到我们的技术核心自主可控的这样一个技术。液氧甲烷在整个航天,就是运载火箭的历史上它不是一个新的推进剂的介质,但是是在最近几年,由于我们对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有了更高的一个期待和追求,我们才回过头来看有没有更好的推进剂,可以优于液氧煤油,优于液氢液氧,包括我们传统的有毒的推进剂介质,能够服务于未来的可重复,然后聚焦到液氧甲烷上。

目前世界上只有Space X还有Blue Origin有正在研制的液氧甲烷的发动机。我们算是世界上第三家商业企业,来掌握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研制技术的。

今年我们的80吨发动机如果能够成功进行,明年可能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大规模液氧甲烷发动机的一家商业企业。

当然后面可能在2020年的时候,SpaceX更大规模的和蓝缘更大规模的发动机也会出来,但是总的来说,液氧甲烷发动机保证了我们在这个体系里面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就目前来讲,我们仍然是立足于国际市场的竞争的。

科技:您刚才也说,今年下半年就有产品推出了,咱们面向的用户是哪些呢?

张昌武:我们面向的用户,运载火箭作为一个运载工具,它几乎服务的唯一的对象就是卫星发射需求的用户。所以未来我们的用户也包含这种国际的,还有国内的,有这种商业卫星发射需求的用户。当然我们的液体发动机本身作为一个产品序列,也会成为我们的一个核心的产品线。在未来,不管国内国外有一些运载火箭上需要的动力系统,也会成为我们的一个服务对象。

科技:所以咱们既是产业链上游,又是火箭研制的这个环节?

张昌武:对,我们既输出液体的发动机系统,也输出运载火箭。

科技:刚刚听您说,更多的是一个技术驱动的企业。商业火箭企业如果想获得成功,更多的是需要一个技术方面的储备是吗?

张昌武:我觉得唯一的一个先决条件,或者说能够保证这个企业在这个领域里面可以生存,并且长期发展的就是技术。如果回到运载火箭相关的技术,我觉得就是要有自己的动力系统,或者要有自己的液体的动力系统。因为从运载火箭的固有属性,包括事业商业航天的这种大家公认的一个选择,只有液体的动力系统才能支撑商业航天、商业火箭的发展,因为液体一方面它的可扩展性好,这个过程中能够建立起来的技术壁垒也更深,在对于航天领域的这种可控、安全,包括遵守国际公约来讲,液体的也是不二的一个选择。

所以如何掌握一款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液体发动机系统,这个是作为运载火箭企业最核心、最根本的一个竞争力的保证。

科技:运载火箭的商业企业目前多吗?

张昌武:我觉得全世界范围内真正掌握液体发动机动力系统的商业企业不超过五家。

另外就是在未来的竞争过程中,这个领域里面天然的是一个细分垄断的领域,就是在未来,不管是国有的企业还是在国有的这部分竞争市场,还是商业的竞争市场,其实都是少数的参与者,20%的参与者可以拿到80%的市场份额的这样一个局面。

科技:所以它是一个技术门槛比较高的领域?

张昌武:对。

科技:蓝箭成立三年多,能不能分享一些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挫折,有哪些里程碑的事件?

张昌武:我们自己最核心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我觉得就是我们自己的液氧甲烷发动机,10吨级的缩比,一系列的点火试车,非常圆满的实现。这个其实未来不仅是我们自己自身企业发展的一个核心里程碑,在未来有可能在整个国内的商业火箭领域,都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里程碑。因为它打开了一扇窗。在未来沿着这个技术路线,可能我们一系列的动力系统的输出,将来都能保证我们国内商业航天源源不断动力的一个保障。

但是这个过程中我们肯定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在前期我们自己的技术路线都在不断的迭代,不断的重新认知的一个过程。包括最开始蓝箭也尝试过,是不是我们可以用固体火箭,更快的来去验证自己的能力,用固体火箭能够在前期在这个市场里面打开局面。但是也是经过了前期一年多的摸索,我们觉得一方面我们还是要走这个世界最主流的商业运载火箭企业的一个技术路线,要做到有能力去对标世界一流的运载火箭企业,包括SpaceX。

另外我们也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个外部环境,其实也都在发生变化,包括国家队的将来面向商业市场的小型的固体运载火箭,也在不断的发力,不断的去有新的里程碑出现,也反过来促使我们,进一步的对整个市场的走势,对我们自己的定位有个全新的认识,我觉得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说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同时也可以说是很多的机遇,来倒逼我们去迭代自己的认知。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 儋州在线 http://www.b999.net/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京ICP证14014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