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秋源俊二
一、
昨日晚间,我看到了蚂蚁金服B轮融资的相关信息。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获取的独家消息,蚂蚁金服近日已完成B轮融资,此轮融资额超过35亿美元(约227亿元),当前整体估值已达约600亿美元(约3885亿元)。
此前,蚂蚁金服一度成为战略新兴板的首选上市标的之一,不过随着战略新兴板的暂停,急于上市的蚂蚁金服被迫转战主板。
去年7月份蚂蚁金服融资方均是那些“又红又专”的国有资本,而十个月后的今天,还没有公布相关投资方。
二、
首先要关注一下消息的披露方——第一财经。
为什么要关注消息的披露方?原因在于相关的两篇最新的文章《蚂蚁金服 600亿美元估值高不高》和《蚂蚁金服还有 哪些增长空间》都是由这个媒体披露出来的。
而在去年6月份,阿里以12亿投资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旗下的第一财经。
因此作为阿里系“喉舌”说出来的信息,需要审慎评价,原因就在于它存在诱导性、误导性和故意避重就轻的可能性,而且可能性非常大。
而相关的说法:比肩百度、变BAT为ATM,都来自这两篇文章。
三、
当然,需要申明的一点,我对百度并无过多的好感,原因在很多文章里谈论过。(具体参见《致百度: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但你要说变BAT为ATM这种说法,我是不认同的。
原因在于:说BAT这几家公司时,谈论更多的是一种行业控制力、垄断力或者影响力,而不是它的市值或者估值。
BAT为什么把百度列在最前面,原因是在前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百度的市值是最高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
06年百度上市时候,创造了“前台都是百万富翁”的神话,那时阿里还没在香港上市了,小马哥还在QQ会员收费等增值服务里徘徊和苦苦挣扎。
这些都是历史,自有其道理。当然,最近这两年百度变了。
但是,百度对于搜索领域的控制力,垄断力依然强大,至少近期看不到谁可以挑战其霸主地位。
百度的问题,在于它没有像Google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新增长点”、“黑科技”等等。Google的扩展,更多的不是在于互联网行业,而是无关多元化,例如无人汽车、人工智能等,。
百度的问题,在于羽翼不丰富。不能助其威、扬其势,所以看起来有些“掉队了”。
但是在核心领域,搜索方面依旧无可匹敌。
同样的阿里系的电商地位、腾讯的社交地位,这些帝国的基石都在,没出现动摇。这两家“羽翼”丰富程度,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百度由于政府方面的因素,获得垄断地位,和其他两家一样,地位没有动摇。这就是BAT存在的基石。
当Google再次“返回大陆地区”,这时候,可以说百度的立足BAT的基石动摇了。
所以,当时有人说BATM或者BATJ,(M指小米,J只京东)这种说法也就说说而已,因为京东或者小米,没有立足基石,也没有在相关行业获得霸主地位。
四、
前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谁会挑战蚂蚁金服。
传统金融机构?肯定行不通,这些国有金融机构在面对强悍的“野蛮民族”(互联网金融)时,很多时候是没有还手之力的。
这就好比一个正统的汉民族,在面对西北“蛮夷之族”入侵时候的状态。有的“蛮夷”可能弄点利润就跑了;有的就是换一个新皇帝,后来又被“汉化”,成为下一下利益既得者,被下一个“蛮夷”挑战。
因此目前作为被挑战者的蚂蚁金服,传统金融机构是不太可能击败战这颗新星的。
同样是“蛮夷”的“野蛮人”,才有资格“逐鹿中原”,最终成为“九五之尊”的霸主,获得成为BAT类型的基石。
目前可能的竞争者——陆金所(控股)、企鹅金融、京东金融。
陆金所(控股),目前发展进入了高原期。最近的人事变化: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权利发生重大变化(“联席董事长”的说法,只是幌子而已),可以认为企业遭受了一定的挫折,进入瓶颈期。
但是陆金所在行业的影响力,依旧存在。
我个人认为,最有可能挑战蚂蚁金服是企鹅金融+京东金融的组合,更确切的说是微信支付+京东金融的组合。
由于企鹅厂大概持有15%京东的股份,所以存在微信支付和京东金融重组的可能。
前段时间写过一篇《疾行的京东金融,命门在哪里?》讨论到京东金融在使用时需要输入各种数据资料,可能是出于风险管控。
后来我思考到,京东可能缺乏一个入口,也就是绑卡量,而这些微信支付全部拥有。
微信成为大家运用最多的APP,里面有社交红包,当微信支付与京东金融重组时,就类似于拥有了支付宝、拥有了消费电商场景、也拥有了流量。
相比较淘宝、天猫,京东的消费资产端,闭环效果比阿里系更好,而且微信支付在平时场景消费、O2O等,完全不输于支付宝。
企鹅金融+京东金融的组合核心不输给蚂蚁金服,甚至更优秀。其他业务,例如互联网理财、互联网银行、征信、众筹等等,也是一点不差。
如果能够成功组合,应该说,企鹅金融+京东金融比蚂蚁金服更厉害,更有挑战力。
唯一的问题在于重组执行概率,尽管15%左右的持股关系。以腾讯的风格,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蚂蚁金服其实面对着强有力的竞争者。
现在谈论取代BAT一员或者再添加一个席位,为时尚早。
五、
我们来分析一下马云的发家史,就能知道马云是如何做的:
√1994年,马云创立海博翻译社,第一次让他接触到了商业,也理解了商业。此时他30岁,这家翻译社至今还存活的很好。
√中国黄页,第一代互联网创业,时间是1995年,有了互联网创业经验,此时他31岁。
√1998年,34岁的马云在政府那边做项目,知道了如何和政府打交道。
前面这三段经历,让马云知道了什么是商业,什么是创业,以及如何和政府打交道。这是马云最早的商业经历,也为后期的成功打下了经验基础。
√1999年,创办了阿里巴巴,开启了电商创业时代。
√2003年,创办了淘宝,由于和ebay正面竞争,面临缺钱的困境。05年雅虎以10亿美金+雅虎中国,成为了阿里的控股股东,但这也为后来的支付宝事件埋下了祸根。
当时淘宝不值钱,值钱的是阿里巴巴,这也是07年阿里巴巴可以上市的原因,阿里此后就不缺钱了。
这段历史,也就是告诉大家阿里巴巴饲养了淘宝以及后来的天猫。
√04年年底,创立了支付宝,蚂蚁金服就是围绕支付宝展开扩张的。
这一段细节是告诉大家,淘宝和天猫饲养了支付宝以及蚂蚁金服。
√可以预测,DT时代阿里云等等,将会由蚂蚁金服来培育。
这有点类似于三级火箭,总是一层又一层。当然,里面有涉及资产转移的问题,甚至严重的如支付宝分拆事件。
但是在蚂蚁金服和阿里巴巴这个问题上,马云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相关合约是这么说的:在蚂蚁金服上市之前,阿里巴巴集团将获得37.5%的蚂蚁金服的税前利润;一旦蚂蚁金服上市,阿里巴巴集团可以选择“利润分享”终止,从而一次性获得IPO时蚂蚁金服总价值的37.5%。
小结:蚂蚁金服的资源从哪来,如何培育?它的饲养者是淘宝、天猫,也就是目前纽交所上市主体阿里巴巴集团。
笔者甚至预测,有可能阿里云从阿里集团分拆出来,成立一个新公司。组成部分由阿里云、芝麻征信、中国版彭博社(具体可参见笔者先前拙著《马云2亿美元入股第一财经,吹响中国版“彭博社”集结号》)等构成,这就是传说中马云的DT时代。
按照现代财务理论,这些行为都是“掏空”大股东的行为。说白了,养大——再设立新公司——转移资产——掏空,那么信托责任、契约责任何在?不过是损害其他股东利益,肥了自己。
如果阿里发展运到挫折,分分钟就会被赶下台。当然马云及其团队,能力确实够强,目前替换马云管理层团队所获收益小于维持现状。
但不得不说,这样的行为,确实让人不那么喜欢。
由于财务管理出身,我确实对这些非常敏感。
六、
当下很多人认为,蚂蚁金服面对的法律风险巨大。
我个人认为,在经过“赤色”融资后,风险已经很小了。说白了,就是朝中有人,组成了利益共同体。
这一轮融资者没有公布,和这个应该有些关联。
所以,蚂蚁金服面临的政策法律风险,已经很低了。
但最重要的问题是:走出国门。
也就说,PayPal能够全球通行,源于美元的强势;而人民币则不一样,目前支付宝还得看客观国际环境。
因此难以走出国门,或者说需要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大的背景不解决,蚂蚁金服就面临着很大的天花板。
七、
蚂蚁金服的估值,其实不算高。用一个很常见的VM指数来说明。
【VM指数中,V是估值,M是月数。
VM指数指的是本轮融资与前一轮融资的估值差异倍数(本轮投前估值/前轮投后 估值)除以两轮之间间隔月数(本轮预计签约月与前轮交割月之间的日历月数);譬如:如果本轮投前估值是上轮投后估值的3倍,两轮的时间间隔是3个月,则 VM指数就是1;如果估值还是3倍两轮间隔是6个月,则VM指数就是0.5。
以公认的估值飙升最快的小米公司为例,它的A轮和B轮之间只间隔了两个月,估值却涨了4倍多(因为小米1的推出获得空前成功),VM指数高达2.1,10个月后 C轮的VM指数降到了0.4,12个月后D轮VM指数降到了0.2,16个月后E轮(就是最近450亿美元)的VM指数回升到了0.3左右。
即便对于热点行业里风口上的猪们来说,C轮的VM指数通常也不应该超过0.5。也就是说如果你的B轮投后估值为5000万美元,那么C轮如果在6个月后融投前估值原则上不应超过1.5亿美元;如果是在12个月后融,投前估值原则上不应超过3亿美元。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一些上下浮动。譬如,如果融资企业在两轮之间真有特别爆炸式的增长或者严重影响企业未来预期的标志事件,VM指数超过 0.5是可能的。
再譬如,如果B的投后估值只有两三千万美元,C轮的VM指数超过0.5也是可能的。还譬如,如果B轮和C轮间隔超过12个月,除非你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年化400%以上的增长,否则VM指数应该低于0.5。】(引自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王冉)
算一下这一轮蚂蚁金服VM指数=B轮600亿美金/A轮估值450亿美金?十个月=0.1333
估计估值,可能是技术问题,通过这个数据,可以大概估算一下。
八、
蚂蚁金服,不管怎么说,上市的时候,市值是会超过百度的,这是大的形势,但这并不代表BAT由此变为A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