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创新思维”减少全球恐慌

2016-04-20 20:11

正式和非正式的全球治理现有框架能否有足够的能力和办法来应对越发沉重的各种全球性“恐慌”?这个问题,似乎世界都越来越希望中国能够给予一个有力的“答案”。

近期亚太地区的几项热点议题又成了全球瞩目的“重头戏”。从中国经济回暖到南海局势风云,从朝核悬心依旧到G20引领期待,中国在全球治理机制的“升级完善”上表现出的不惧挑战、主动创新赢得了不少国际舆论的称赞;中国用创新式的外交智慧为减少全球恐慌做出的努力也得到肯定。“中国被视为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大的崛起力量,不能用‘新兴国家’这个概念来描述,也不能简单、表面化地进行定位。”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刊文称。

这是赞美,更是期待。

阳光迹象:区间目标稳定世界信心

全球经济继续面临重大的长期和短期挑战,2016年的增长依旧令人担忧。此前出于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焦虑,国际上种种“寒流”论调此起彼伏。然而,在中国一季度依旧稳定的数据面前,国际上的观点也开始趋于冷静,分析起忧虑之外的希冀。

“官方数据中的一些因素让观察人士感到了一丝慰藉,其中最显眼的因素就是房地产市场复苏和投资反弹激发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增长以及钢铁、水泥和玻璃等大宗商品需求的增加。”英国《泰晤士报》称。

“围绕中国经济的信心在过去一个月有所恢复”,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指出,除了房地产市场的推动外,去年以及2016年初波及全球市场的汇率震荡和资本外流也有所减弱,提振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中国3月的外汇储备余额也出现了5个月来的首次增长。

在全球经济增长仍然“温和且不均衡”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个最为有利的影响所在。按照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令人鼓舞的数据公布后,二十国集团(G20)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们对全球经济部分领域出现的“阳光”迹象给予了赞扬。毕竟,尽管中国经济已经从数十年前两位数的高增速上放缓下来,但中国经济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一个关键驱动器。

“这让那些疲于应对经济停滞的先进国家艳羡不已。” 英国《卫报》称,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刚刚进一步削减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同时却把中国列为为数不多的全球亮点之一。“这多亏了中国弹性的消费支出和繁荣的服务业。”

当然,并非没有警醒的声音。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的分析称,尽管中国经济出现了“触底反弹”迹象,但鉴于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再加上中国向消费驱动型增长和创业潮的结构性调整存在的困难,中国经济承受的下行压力还会持续。

“在可预见的将来,至少是“十三五”期间,中国不会遭遇危机。”俄罗斯《独立报》刊文称,当前的经济风险没有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毕竟中国的GDP增幅较之他国仍然是一枝独秀。事实上,对于中国经济乃至整个国家发展而言,以下三大全球性问题才是真正的、不可小觑的长期性风险:人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此外,要取得超乎寻常的成果,就需要中国把宏观经济讨论置于一个全面均衡的背景之下,促使各国对政策进行取舍,在宏观经济的影响和目标上加强合作,减少分歧。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发布报告称,为了应对危机,现在的全球重点应该放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存在的日益下滑的风险。中国在今年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恰好也担负起世界的期盼,在如何恢复全球发展势头上扮演更多制定规则的“积极角色”。

中国力量:积极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

同舟必须共济,标本还需兼治。

全球发展的规则完善远远不止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世界早已成为“地球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的问题如是,安全的问题更如是。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指出,“核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核安全事件的影响超越国界。在互联互通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前提下,所有国家都要参与到核安全事务中来,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努力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

这是中国对国际安全局势的准确把握,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突出贡献。远的不说,至少当前世界面临着朝核这个难以把握的危机,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国身上。据韩国《东亚日报》对102名韩国安保专家的调查,54.9%的专家认为,朝鲜很可能会在5月初第七次党代会之前进行核试验或导弹实验。

“朝核问题无疑也是一个超越国家层面的问题,既需中美合作,也需韩中合作。虽然各个国家的战略目标稍有不同,但朝核问题实质上影响着亚太地区稳定,与各国利益息息相关。”英国《金融时报》刊文分析称,一旦朝鲜进行第五次核试验,那么无论中国、韩国还是美国等,恐怕都必须意识到这是“我们”的问题,各国应该主动会面、倾心沟通、多提建设性意见,共同面对挑战。

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寻求妥协,在此基础上进而为恢复多边谈判、商讨更具体的行动步骤奠定基础。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刊文称,朝鲜每进行一次试验,其核地位就会得到一次提升,今后逼迫或说服朝鲜去核化的难度会更大。目前的制裁措施向朝鲜发出的信号是,国际社会不仅不会接受该国的核计划,还会让朝鲜的核野心付出更大代价。

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应对国际核恐怖主义的威胁,国际社会必须树立全球主义的安全观,这也是此次中国提出的“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为何赢得“点赞”纷纷的理由。美国之音电台网站称,作为一个核大国,中国有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推动甚至领导核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

“只有注重权利和义务、自主和协作的结合,各国的核能事业才会有新的进展。”美国非政府组织全球核安全伙伴关系总裁肯尼斯·卢翁戈称,中国的核安全观强调“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强调需要在发展核电事业、减少碳排放和防止恐怖主义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机制,这种有必要降低所有风险的观点值得赞同。

破解困局:海洋管理应对国际失衡

毋庸置疑,我们正处于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平衡和“双赢”之外,也未必没有矛盾和“双输”的风险。

“我们面临着出现一个双输的国际体制的可能性,其中包括大国间安全关系恶化、国际合作的基本架构分崩离析。”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刊文称,在当今世界,全球治理将比以往更加多极化,我们必须找到新方法来分担首先采取行动和承担费用的重任。最有可能的方法是维持较为稳定但持续调整的国际秩序,这样既能应对全球挑战,又能缓解地缘政治的紧张关系。

可惜依旧有国家固守着霸权的那一套“规则”。“相比朝核问题,南海问题更牵涉中国神经。”《联合早报》网站刊文称,鉴于2015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在南中国海岛礁建设及其军事化的威慑效果不佳,美国内部主流的声音是要进一步增加对中国的威慑力。

这恐怕是一厢情愿了。“美国和其盟友在南海问题上很可能正面临着一种无计可施的状况。”福布斯杂志网站刊文称。美军所谓的“自由航行”行动尽管激怒了中国,但却并不能减缓中国吹填人工岛的脚步。并且中国也已经向世界展现了他们的工程技术——在南海的礁盘上修建出了可供运输机和战斗机起降的跑道。

除了工程上的高效率,也有外媒在失衡的背景下用正面的态度看待这一地区局势,并进一步地分析了中国在南海、东海等区域内所展现出的海洋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比如,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刊文称,中国的海警有了从大陆海岸线附近海域向南到更深的南中国海水域内活动的能力,表明中国海警积累了在远离本土基地的水域执行长期任务的技能和信心,也使得中国海警将更加有效地在落实“九段线”的同时遏阻局势升级。

南海的风云局势并不应该抹去中国在这一地区提振海洋能力建设方面的努力。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在去年的第十届东亚峰会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就表示,中国将继续在南海海域的人工岛上扩大和改造民用基础设施,以便更好地为船舶提供护航,救助遇险船舶等的现代化。

共同利益使得南海周边国家重视维护这一地区的安全和繁荣,忧虑地区局势紧张的加剧。美国之音电台网站报道称,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反对美日在南中国海采取直接的联合行动来抗衡中国。

诚然,避免冲突发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中国,还取决于利益攸关的相关各方。如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刊文所言,中国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亚洲财富和权力的分布,也使得亚洲地区秩序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大变化。

图为美国搅局南海漫画。(来自网络)

专家解读

共同体概念有助强化身份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董向荣

核安全共同体的提法,与此前我们在周边会议上就提到的周边命运共同体有所相似。我认为,特别在核问题上,这个提法强化了我们作为共同体的身份,也是在强调各方需要共同应对这个危机。

朝核问题对于地区安全的潜在威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核武器可能引发的军事对峙风险;第二,核扩散的问题,包括核材料的扩散以及韩国、日本进行核武装,推倒地区核多米诺;第三,核泄漏或核事故造成的威胁。

当前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从目前的迹象来看,朝鲜没有要对话的认真态度,也就是说没有在无核化的前提下进行对话的态度,而是继续增强军备,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势头。韩国认为,当前是利用各种手段阻止朝鲜拥核的最后一次机会,因此采取强硬措施,要切断朝鲜的外汇来源,多管齐下,应对半岛突变。我认为,目前六方会谈框架已经是能把利益各方的利益表达、安全诉求有所体现的机制。现在在六方会谈之外,有的国家提议五方会谈。从中国的立场来看,我们对五方接触、还有三方、四方机制,中国持灵活、开放的态度。中国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争功,而是希望调动各方积极性、采取积极的方式来解决朝核问题。中国现在担心的是,敌视双方都不接触,安全困境的螺旋正在上升,这是最危险的状态,与地区安全背道而驰。

总的来说,传统的现实主义强调零和博弈,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共同体内的相生、共生理念。“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对于全球核治理,提供了新的理念和价值贡献。无论从周边或是全球范围内强调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核问题上的危险性凸显的状况下,现实意义尤为突出。

南海问题要正视如何管控分歧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朱锋

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相关权益是基于历史的,所以中国在南海的权利主张是历史和法律的结合。当前的问题是,联合国海洋仲裁法庭很可能不去探究中国在南海主权上主张历史的可能性和正当性,而是一味地强调法律原则,这是对历史事实的过度回避,对真正合理公正解决南海问题也是非常片面的。这样的立场无法真正在南海问题主权争议问题上做出合理公正的裁决。

这种立场下的裁决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压缩中国在南海主权主张的政策空间和法律空间,可能进一步让与中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有争议的国家得到更多理由来采取对中国南海主权立场的挑战姿态。

事实上,相关的南海声索国并非没有认识到南海问题上它们和中国的共同利益,越南、菲律宾也希望能和中国的关系改善。但不是说有共同利益了,分歧就能解决。在国际体系中,共同利益是共同利益,分歧点是分歧点。所以一味去强化共同利益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如何使分歧点降低。

此外,我们坚持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越历史。任何谈判不想让步是不可能完成的。

宦佳(均由赵家坤 采访整理)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 儋州在线 http://www.b999.net/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京ICP证14014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