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共和县

2021-06-21 10:25

 海南州共和县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共和县隶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全县辖5镇6乡,7个社区居委会,93个行政村村。总人口12.5万余人,有汉, 藏,回,蒙,撒拉族等20多个民族,其中藏族占54.9%。恰卜恰镇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及共和县首府所在地。

海南州共和县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青海海南州共和县

别名
共和县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青海省,海南州

下辖地区
:恰卜恰镇 倒淌河镇 龙羊峡镇

政府驻地
恰卜恰镇

电话区号
0974

邮政区码
813000


地理位置
北靠青海,南临黄河,东倚日月山

面积
17252平方公里

人口
约12.79万人

方言
兰银官话、藏语

气候条件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
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恰卜恰镇区旅游、合乐寺、元者寺

车牌代码
青E

目录
1共和概况
2共和历史
3自然环境
4行政区划
5自然资源
6共和旅游
7风土人情
折叠编辑本段共和概况
共和县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属五县之一,是青海藏区人口较多、地域辽阔、畜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的一个县,区位优势明显,生态地位重要,战略位置突出,在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北靠位居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南临"母亲河"---黄河,东以日月山与东部农业区为界,西与青海青南藏区毗连,县辖11个乡镇,99个行政村,1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3.4万余人,有藏、汉、回、撒拉、蒙古族等22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0%,有可利用草场1876.16万亩,耕地45.76万亩,全县平均海拔3200米。

共和县开发历史悠久、山河壮丽、文化灿烂、民族风情独特、交通便利,矿藏资源丰富。县府、州府所在地恰卜恰镇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藏公路109国道、青康公路214国道穿境而过,县府所在地恰卜恰镇距省会西宁142公里。共和县拥有农、牧资源,矿藏资源,水资源,地热资源,旅游资源,动植物资源,风、光资源等七大优势资源。

共和县地域特点、民族文化特点独具特色。尤其是以藏族历史、宗教、服饰、饮食、节庆文化和民族歌舞、神话传说等,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历史上的"羌中道"、"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跨越县境。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经过的日月山、高原明珠青海湖、万里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就在境内,还有尚待开发的生态、宗教文化、高原避暑等旅游等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蕴藏着巨大的开发空间和经济增长的潜力。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共和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亿元,同比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62万元,同比增长26.1%;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6.67亿元,同比增长54.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221元和5605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3%和17.1%。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紧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对青海等省藏区的扶持力度和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等一系列战略机遇,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生态保护、改善民生"三大历史性任务,认真实施"农牧稳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开放活县、和谐安县"六大战略,更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调整发展思路,改善投资环境,与社会各界朋友,携手并进,共舞和谐,谱写共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历史,铸就新的灿烂辉煌。

折叠编辑本段共和历史
共和县古为羌地,汉属西海郡,公元535年,吐谷浑可汗夸吕建都"伏俟城"。唐属吐蕃地,宋属厮,元属吐蕃等处宣慰司,清属西宁府、贵德厅。民国元年(1912年)归西宁、湟源2县,1929年从西宁、湟源2县析置共和县,直属青海省。1952年改为共和藏族自治区,1953年改为共和县,隶海南藏族自治区(州)。

2000年,共和县辖1镇、12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197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恰卜恰镇 30833 恰卜恰乡 8124 廿地乡 3967 沙珠玉乡 6173 英德尔乡 4232 铁盖乡 5774 曲沟乡 7161 东巴乡 3987 倒淌河乡 11336 江西沟乡 5504 黑马河乡 4490 石乃亥乡 6038 切吉乡 8142 龙羊峡虚拟镇 3258 塘格木农场虚拟乡 2955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共和县恰卜恰乡,并入恰卜恰镇;撤销倒淌河乡,设立倒淌河镇。2001年底,全县辖2个镇、10个乡,7个居委会、91个村(牧)委会。

2001年底,共和县辖2个镇、10个乡,7个居委会、91个村(牧)委会。

2002年4月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2]29号文批复同意撤销龙羊峡行委,设立龙羊峡镇;撤销曲沟乡并入龙羊峡镇。

2003年底,共和县辖3个镇、9个乡,10个居委会、93个村(牧)委会。人口122845人。

2005年,共和县辖3个镇、9个乡:恰卜恰镇、倒淌河镇、龙羊峡镇、石尕亥乡、沙珠玉乡、英德尔乡、铁盖乡、廿地乡、东巴乡、江西沟乡、黑马河乡、切吉乡。

2006年8月,共和县撤销英德尔乡,设立塘格木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原塘格木农场场部所在地塘格木,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东巴乡,并入恰卜恰镇。

2018年1月15日撤销江西沟乡,设定江西沟镇。共和县的行政区划是5镇6个乡。

折叠编辑本段自然环境
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位于著名的青海湖之南。其地理坐标为东经98°54′-101°22′,北纬35°46′-37°10′之间,其北部是日月山隆起带及青海湖盆地,中部是青海南山及山南侧的共和盆地,南部是鄂拉山区和黄河谷地,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在3200米。最高峰鄂拉山到切龙岗,海拔5290米,最低处是黄河谷地龙羊峡、海拔2460米。属高原大陆气候,干旱少雨、气候温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4.1℃,年均降水量250-450毫米。

折叠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折叠共和地图
共和县辖5个镇、6个乡:恰卜恰镇、倒淌河镇、龙羊峡镇、塘格木镇、江西沟镇、石尕亥乡、沙珠玉乡、铁盖乡、廿地乡、黑马河乡、切吉乡。境内有:哇玉农场、湖东种羊场、巴卡台农场、安置农场。

折叠行政区划
共和县辖5个镇、6个乡:恰卜恰镇、倒淌河镇、龙羊峡镇、塘格木镇、江西沟镇、石尕亥乡、沙珠玉乡、铁盖乡、廿地乡、黑马河乡、切吉乡。境内有:哇玉农场、湖东种羊场、巴卡台农场、安置农场。

恰卜恰镇位于县境东部,州府、县府驻地。2001年,恰卜恰乡并入恰卜恰镇。辖7个居委会(第一、二、三、四、五、六、七),9个村委会(上塔买、下塔买、次汉苏、东香卡、西香卡、西台、尕寺、加拉、索吉亥)。

折叠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折叠中药材资源
共和县境内天然中草药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冬虫夏草、甘草、大黄、雪莲、当归、羌活、麻黄草、沙参、贝母、枸杞、秦艽、当参等200余种。小面积人工试种板蓝根、甘草、大黄、黄芪、藏红花等中药材,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共和县中药材种植正待大面积推广。利用中藏药材开发中藏药品和保健药品已成为共和县近年来的新兴产业。

折叠地热资源
共和境内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分布在黄河周边及恰卜恰河下游。经勘探,地热水温最高可达到73°,地热流体质量好,水质类型为重碳酸--钠型水,矿化度1.799g∕L,属微碱水,除此之外含有多种特殊离子和微量元素等,这些微量元素对医疗皮肤病、关节炎等疾病有特殊的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价值。地热储盖厚度大,隔水保温性能好,热储埋藏浅,易开发利用,热储性能好,具有热流体量大、质量好、温度高的特点,地热资源作为清洁能源,在高寒地区可广泛应用于采暖、医保健等项目,也可用于开发游泳等冬季体育项目。

折叠新能源
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是共和县潜在的优势。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干燥少云,空气洁净,阳光灿烂,日照充足,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光能资源。据测定,共和县各地日照百分率高达61-69%,太阳直辐射很强,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6564.26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907.8小时,风能可用时间频率在60%以上,全年时数超过5000小时,是青海省可用风能的主要地区之一。共和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区(倒淌河、塔拉滩、切吉等地)均可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

折叠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6.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6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702亿立方米。黄河在县境内流长90公里,境内有举世闻名的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龙羊峡水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0亿度。其库区面积达380平方公里,具有水温适宜、水质好、湖水平稳等发展渔业的优越条件。人工养殖的池沼公鱼、高白鲑等高原冷水鱼种,已形成一定规模,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同时,广阔到水域、平稳的湖水也是开展水上运动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折叠编辑本段共和旅游
共和高原风光雄伟壮观,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恢弘的青藏高原风光,神秘的藏传佛教和精深的藏族文化,遐迩闻名的草原门户---日月山、屋脊宝鉴----青海湖、黄河明珠----龙羊峡水电站、吐谷浑古都---伏俟城、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倒淌河,都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除青海湖外,其他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1992年青海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青海湖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首;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第一座梯级水电站,以最高的海拔、最高的大坝及最大的单机容量著称与世,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级旅游景区。地蕴厚重的安多藏族文化,民俗、服饰、饮食、宗教以及法舞、民间歌舞、礼仪等独具特色,赛马、射箭、赛牦牛、民歌对唱、歌舞等展现出共和地区藏族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神韵。

青海湖二郎剑景区

因距离西宁151公里,这里之前又被称为151基地,是我国第一个鱼雷发射试验基地。二郎剑景区大门位于109国道边,已成为青海湖最重要的景点之一。

二郎剑又名为"海带",藏族人称之为"海虎"。位于青海湖东南岸,为一狭长的陆地提带,宽约百步,长约25公里,自南向北没入海中,开头酷似一把长剑。古籍上曾有这样的记载:"南岸一堤,阔仅百步,北亘数十里,直奔海腹而没,名为海带"。

二郎剑以其蜿蜒深入青海湖中的特殊地理位置,以草原、沙滩、动物为主的生态自然资源,以民间文化活动为内容,成为青海湖旅游区一颗耀眼的明珠。二郎剑已经建成了以观鸟台、观鹿园、观海桥、观海亭为组合的观赏区,以码头广场、"吉祥四瑞"雕塑为组合的休闲区,以水上摩托、自驾游艇为活动内容的水上娱乐区。

恰卜恰镇区旅游开发

恰卜恰镇旅游景点建设以镇南为主,建成以花卉为主要景观的玫瑰园度假公园,其设施已有一定规模,恰卜恰镇青年公园已建成以盆花为主要景观,餐饮、娱乐服务为一体的旅游场所。德吉滩旅游点已建设十世班禅纪念塔,绿化造林初具规模,现已成为城镇居民、信教群众前往朝拜和休闲度假的新场所。

合乐寺

位于共和县曲沟乡合洛寺村,属"黄教" 寺院,是海南州为数不多的蒙古寺庙之一。原址被龙羊峡库区淹没,现为搬迁后的新寺,有僧侣30余人。

元者寺

亦称"元真寺",藏语称"元者具喜吉祥兴盛洲",位于倒淌河乡西北15公里的元者冬季牧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形成于19世纪中叶,初为帐房"蒙古包"寺院,为化隆县支扎寺属寺,1935年始于元者山脚下建土房寺院。进行经事活动。

折叠编辑本段风土人情
折叠婚俗
藏族各地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基本步骤大致相仿。如一对青年男女彼此有意后,他们得先求喇嘛活佛看看自己未来的婚姻是否吉祥,家庭能否幸福。如是"吉"的话,那么男方或女方就请自己的亲戚或媒人持哈达及礼品到对方家求婚,如对方同意这门亲事则收下哈达和礼品,并当即奉上一条哈达赠来人,还之以礼。随后,双方协商订婚仪式的日期。在订婚仪式上,男方或女方向对方家赠送礼品和钱财、制定婚约、设宴庆贺,最后是请活佛打卦求签,选定结婚吉日。结婚之日,要么迎娶新娘到男方家,要么新郎入赘到女方家。亲人牵着马匹到对方家接新人,被迎接的一方随身带上自己的嫁妆赶赴对方家完婚。迎来新人后,安排在特设的垫子上落座,开始向其敬献哈达和美酒。晚间,新人步入洞房,此时亲人们再次向他们敬酒,唱祝福歌,愿他们白头偕老,吉祥如意。婚后半年内,夫妻双方要回另一方家中住上几日。至此,整个婚礼即告结束。

泼水婚礼 迪庆藏族结婚的时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泼水。传说这是一种神圣的礼节,表示新婚夫妇互敬互爱、互相体贴,感情如流水一样长,像海水一样深。

折叠宗教信仰
藏族人视佛像、佛供、寺庙中的经书、钟鼓,一般人佩戴的佛珠为圣物,不可触模。他们还忌讳在寺庙附近砍伐树木,高声唱歌,钓鱼、捕鱼。在牧区,进室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忌讳混杂而坐。家门口生火、帖红布条、插树枝获门口木杆倒立,表示家里有人生病或妇女生育,忌讳他人进内。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折叠行为习惯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折叠饮食习惯
藏族现人口459.3万,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和其他地区。云南又主要聚居在迪庆州,少数散居在丽江、怒江等地、州,有11.1万多人。

藏族聚居在高原,那里海拔较高,幅员辽阔,雪峰连绵,山峦起伏,风光神奇而壮美。传说藏族最初是由"神猴"和"岩魔女"结合而产生的。据史料记载,藏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羌人,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而发展成今天的藏族。

藏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俗节日带有鲜明的高原印记。

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糌粑由青稞或豌豆炒熟之后磨制而成。酥油茶是把砖茶熬出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饮,食物多为肉食和奶制品,不少藏民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饮食禁忌: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 2016 儋州在线 http://www.b999.net/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京ICP证14014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